上海航运文化地标“宝山烽堠碑”主题邮品首发式在上海市高桥中学举行
2021年10月14日,上海市高桥中学举行上海航运文化地标“宝山烽堠碑”主题邮品首发式。
纪念封背面文字
宝山烽堠碑(高桥镇季景北路859号)1412年(明朝永乐十年),永乐皇帝朱棣命时任漕运大臣的陈瑄建造宝山烽堠,并为其撰文立碑。宝山烽堠碑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皇帝为航运撰文的御碑,也称中国航运第一御碑,在中国航运史上有着重要价值。宝山烽堠碑通高146厘米,宽96厘米,厚30厘米,楷书,阴刻,字迹清晰,对陈瑄在宝山建堠作了详细记载。此碑现坐落在上海市高桥中学。为传承航海文化,弘扬丝路精神,上海市集邮有限公司特发行纪念封一枚,同时航海邮局发行以“宝山烽堠碑”(上海航运文化地标之一)为原型设计的明信片和邮资机宣传戳一枚,以资纪念。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服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逸奇先生、上海市高桥中学沈正东校长、赵文秀书记、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怒江州民族中学张开宏副书记和2024届新疆部的师生等。
主持这次首发式的是高一(14)班的荆元锴,来自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历史文化名城喀什。
校史馆陈勇馆长介绍宝山烽堠碑(永乐御碑)。陈馆长从碑文内容、碑的文物、历史、学术、文化、情感等多元价值和碑给我们的启示三方面做了介绍,使师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镇校之宝——宝山烽堠碑有了全面的认识。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服务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航海邮局名誉局长王逸奇先生向上海市高桥中学赠送主题邮品,沈正东校长接受赠品。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重阳节,是登高望远、感恩敬老的节日。怒江州民族中学张开宏副书记向2024届新疆部同学分发纪念封片,同学们在 “宝山烽堠碑”纪念封片上写下向长辈的问候,寄一份感恩。
附:校史馆馆长介绍永乐御碑
宝山烽堠碑,也就是永乐御碑。
一、永乐御碑写了些什么。
碑文记述了当时上海水运地理环境和航运状况,高桥沿江水域是当时重要航道,航运频繁,由于没有高山作导航标志,天气不好时给船舶航行带来严重危险。负责漕运的总兵陈瑄奏请朝廷筑土山,建烽堠(烽火台),作为灯塔航标。朱棣准奏。于是陈瑄派官兵垒土建山,山上建烽堠,白天点烟,夜间点火,海上航船很远能看到,极大地改善了长江口航行安全。永乐皇帝赐名“宝山”,亲自撰写碑文,并刻石立碑。
二、为什么说永乐御碑是我们的镇校之宝。
⒈ 永乐御碑是上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由皇帝撰写碑文的御碑,它是明成祖朱棣,就是永乐皇帝在1412年立的碑,距今609年,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⒉ 永乐御碑是记录航运的碑,皇帝所立级别高,年代久远,对于研究中国灯标史、航运史以及上海航运地理变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所以有“中国航运第一碑”的称法。
⒊ 《郑和航海图》有郑和船队进出长江口的以宝山为标志的相关记载,所以说御碑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见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
⒋ 永乐御碑又称宝山烽堠碑、明成祖御制宝山碑等,它是上海宝山区区名的来源。雍正三年,皇帝下诏将嘉定县东部地区划出建立一个新县。因境内最有名的是高桥宝山,所以新县名称就叫宝山县,就是现在的宝山区。
⒌ 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高度重视对航运历史的保护, 展示航运文化,永乐御碑展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文化积淀,是上海航运文化地标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是我们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还展陈御碑的拓片,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去看看。
⒍ 1928年,这块碑移到高桥中学,1984年,学校建御碑亭存放该碑。学校很多地方都有御碑亭的形象,包括我们最熟悉的作业本,御碑俨然成为我们学校的一个形象代言。
从文物、历史、学术、文化、情感等多维度考量,御碑绝对是我们的镇校之宝。
三、永乐御碑给我们的启示。
⒈ 开放包容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秉持的是“开放包容”精神。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文质彬彬、和而不同、兼济天下的现代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开放包容”精神。
⒉ 勇敢开拓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我们的先人面对未知的大海,勇敢开拓,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抵达东非和欧洲。我们同学正青春,一定要树立自己的目标,永远保持这种勇敢开拓的勇气。
(注:永乐御碑介绍来自校史馆展板,校史馆关于永乐御碑内容得到浦东新区文史学会副会长周敏法先生指导)